「慢性疲勞」其實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工作壓力大、工時長、應酬喝酒、熬夜作息不正常等等因素,造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在某段時間疲勞的累積後產生了「慢性疲勞」;但一般來說,一段時間的疲勞,通常在經過適當的休息後,基本上都可以回復到正常的精神和體力狀態,但您是否有經歷過即使經過好好休養,卻仍感到異常疲倦、嗜睡、提不起勁、焦慮鬱悶、全身痠痛、胸悶心悸的情形呢?
在醫學上來說,雖然「慢性疲勞症候群」有一個明確的診斷定義,但其實它是一個排除性診斷,且要符合以下條件:病人在臨床上有超過6個月以上無法解釋、持續性或反覆發作的疲倦感,無法透過休息來恢復,再加上4個以上的次要症狀,才能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姑且不論何謂排除性診斷或次要症狀,基本上在臨床能符合此嚴格診斷條件的病人大概就不會太多。
然而,不符合「慢性疲勞症候群」診斷的病人,難道就沒有「慢性疲勞」的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類病人還是有「慢性疲勞」,只是還沒有積勞成疾,真的生病而已。那究竟是什麼原因會導致「慢性疲勞」呢?其實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通常這類病人都是長期處於一種「亞健康」的狀態,所謂「亞健康」就是介於健康和生病之間的一個過渡狀態,在這個階段,人體還是可以靠自身的免疫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去調節身體面對這些壓力和疲勞,但是長久下來,我們這幾個系統撥亂反正的能力還是會被消耗殆盡,此時一旦失衡就會走向生病的階段,即使好好休息有時也為時已晚。
而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人,傳統常見的療法是認知行為治療(心理諮商)、給予藥物、運動處方等,而根據醫學文獻中認為,以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最為顯著;然而以台灣的醫療環境和就醫文化來說,能定期一直願意接受心理諮商的病人實在不多,且療效似乎並未如西方醫學文獻中記載的那麼好。
因此以李振言醫師的治療經驗來說,如果能根據客觀的儀器檢查、抽血/唾液檢驗報告、自律神經檢查和睡眠檢查,診斷出免疫、自律神經、內分泌這三大系統的失調狀況,並排除常見病因,進而補充適當的營養素和保健品,輔以「生物等同性荷爾蒙療法(Bio-identic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BHRT)」,搭配低劑量的藥物,再加上6-10次的點滴調理,必要時加上高壓氧治療,在這樣的周全性療程下,通常都可以獲得非常不錯的治療效果。
而有時在這樣完整性的評估和治療下,甚至病人本身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代謝症候群、自律神經失調、失眠、慢性過敏、腸漏症、男/女性更年期症候群等,都可以一併處理治療,讓您從慢性疲勞、亞健康的狀態下成功逆轉回復健康,甚至達到凍齡、逆齡的狀態,也更可以從容不迫的面對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
李李醫師 Dr.LeeLeeCopyright ©2022 byan Awesome Marketing.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