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的高盛行率
退化性關節炎是高齡人口中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台灣65歲以上族群人口,每3人就有1人罹患。其病因主要是人體關節的軟骨過度使用,導致磨損、變形甚至產生骨刺,如果沒有軟骨的保護,關節作動時就會骨頭磨骨頭,患者會非常疼痛;而軟骨一旦受損,幾乎沒有再生能力,只會損耗愈來愈嚴重,無法逆轉,這也是因此被稱作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此類關節炎中,老人及運動員為兩大好發族群,以膝關節炎 和髖關節炎最為普遍;而隨著現代肥胖人口增加、錯誤的運動姿勢及遺傳等因素,此類關節炎的患者有呈現 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
以退化性膝關節炎為例,其臨床表現為漸進式發展的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活動受限和關節變形,患病初期並不會感到特別疼痛,但關節的痠脹感和活動度受限會隨著退化的程度愈趨嚴重而更為明顯,剛開始是在做一般動作時 如提重物、蹲下、上樓或下樓時,感到力不從心,到最後就會變得不良於行,連行走都無法,行動處處受限。
退化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
而以現行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大宗還是以口服保健品(如葡萄糖胺、膠原蛋白)、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以及復健治療為主,包括熱療、電療、遠紅外線、震波、運動訓練等等,然而以上方式大都只能產生緩解症狀和延緩退化的作用,對於軟骨再生並沒有明顯助益;而開刀(關節置換手術)是個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大部分人除非走到最後一步,不然不會想要接受全麻插管手術及面對術後的休養及長期復健的問題。
關節注射療法
再來則是談到近幾年蔚為風潮的關節注射療法,其中主要分為兩類:
一、增生療法
包括關節內注射PRP(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血漿)、 PLT(濃縮血小板生長因子凍晶)、 D50W(高濃度糖水)等,其原理為注入高濃度生長因子或創造關節內類發炎環境以產生軟骨再生效果。但依筆者經驗,接受PRP注射治療的患者,通常成效不一,有的病患關節甚至以更加發炎來表現。探究其因,此類血小板生長因子製劑因需要先離心過濾和萃取活化,因此選擇那種廠牌的離心管、離心機和活化方式會產生明顯的效果差異,其中是否運用二次離心、PRF製程、HAPRP方式(融合玻尿酸與PRP)也都會影響其活化程度;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來自病患本身,因此類製劑通常取自病患自身的血液製成,如果病患體內內正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如糖尿病、痛風、肝腎病變、自體免疫疾病、代謝症候群、長期服用藥物….等狀態,因其血液中充滿發炎因子,因此其濃縮血液製劑再生效果一定較差;反之,如為愈年輕健康者,則其再生效果愈好。
二、關節潤滑液注射
此類潤滑液包括我們常聽見的玻尿酸及葡萄糖胺。玻尿酸具有高度保水性和潤滑作用,注入關節後可覆蓋於軟骨表面,防止磨損減少疼痛,並且可以吸附關節內的發炎因子,降低發炎反應。而注入葡萄糖胺則可以促進關節腔內的膠原蛋白和蛋白多醣增生,不僅可以潤滑關節腔,也可以降低關節軟骨的損耗。但是以上兩者主要都是作用在延緩關節軟骨退化及降低疼痛感,卻無法達到實質軟骨再生的功效。
再生醫學及幹細胞療法
基於上述療法對於關節軟骨再生的效果都沒有太好或充滿不確定性,因此目前再生醫學最讓人感到振奮的,就是對於軟骨再生及症狀緩解、功能改善有顯著的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間質幹細胞療法(Mesenchymal stem cell(MSC)therapy)及幹細胞分泌因子注射。
以間質幹細胞療法而言,由於此種幹細胞具有增殖分化成軟骨細胞的能力,因此我們會先從患者的自體組織內提取此類幹細胞,之後在體外將其培養到足夠的數量,再回輸進關節腔,促進軟骨細胞再生及組織修復。這當中存在許多醫學生物技術門檻,也需要在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ood Tissue Practice, GTP)」等級的實驗室操作,才能達到安全且良好的療效,而其中常用的是「自體脂肪幹細胞」、「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和「自體軟骨細胞」等,都是屬於間質幹細胞的種類或其分化出的細胞;另一個方式則是運用間質幹細胞分泌的各類生長因子,將其純化出來後,再進行關節注射,這樣的治療同樣也可以達到軟骨再生的效果,而這類做法我們統稱為無細胞的幹細胞療法(MSC-based cell-free therapy),算是一個更為彈性的療法,而此療法的效果老實說不輸直接給予幹細胞治療,因為幹細胞治療有時有太多變因要控制好(要維持適合的微環境、歸巢效應等),有時反而不如直接注射幹細胞生長因子可以直接引發再生作用,目前類似的療法就是注射異體羊膜生長因子,這已是相對PRP有效許多的治療。簡而言之,此類療法都是近幾年再生醫學中非常先進的療法,近期也有愈來愈多的醫學文獻證實其療效是相當顯著的,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大量運用此類療法治療第1~3級的退化性關節炎,逆轉病人需要開刀置換人工關節的命運。